三国时代的第一场大战是夷陵之战,是役东吴陆逊指挥的军队有5万人,刘备几乎以倾国之兵出击,估计兵力在10几万,伤亡数万人。
曹丕南征东吴,动用的军队有10几万人。
诸葛亮北伐,动用的兵力,一般都不超过十万人。十万人几乎是蜀国兵力的上限。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率领的人马正好是10万。
公元228年,东吴与魏爆发战争,魏国曹休的兵力是10万,陆逊指挥的吴军是9万,此役魏兵损失一万余人。
第三,三国中期主要战事的兵力
司马懿平定辽东时,使用4万兵力,当时辽东公孙渊号称“控弦十万”,实际上应该没有那么多,最多可能就6万或7万。
公元244年,曹爽伐蜀,以10万之众攻汉中,当时蜀国在汉中的兵力是3万,后来费祎率部救援,人数不详。
公元252年,魏国乘孙权去世,兵分三路攻东,总兵10余万,其中东路军7万人攻东兴。东吴诸葛诞率4万人马救援东兴,魏军大败,阵亡数万。
公元253年,东吴诸葛恪以20万众大举进攻魏国。司马师命令司马孚、毋丘俭率20万人马迎击。这是东吴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用兵,吴军战败,损失1万多人。
公元257年寿春之战,是三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交战。诸葛诞在寿春发动叛乱,反对司马氏。当时参与反叛的兵力达10万之众,诸葛诞又征召5万新兵。东吴先后投入约10万军队援助诸葛诞。为了平乱,司马昭动了26万的兵力。此次会战的总兵力超过50万,是三国历史上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会战。会战的结果是诸葛诞败亡,司马昭的权力得以巩固。
在这个时间段,蜀国姜维也多次发动北伐,兵力仅局限于数万。
第四,三国后期各国兵力
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前,评估蜀国的总兵力是9万人。驻守首都及其他军事基地的部队有4万人,能机动作战的人数只有5万人。这5万机动部队,主要由姜维统领,驻扎在沓中。魏国兵分三路进击蜀国,其中邓艾3万人,诸葛绪3万人,钟会10万人,总兵力约16万。蜀国投降时,献上降表,总兵力是10.2万,包括新招募的士兵在内。
以蜀国相比,东吴的兵力还是比较雄厚的。在公元271年平定交趾之乱时,东吴动用了10万大军。
公元279年,篡魏后的晋国发动灭吴之战,动用的兵力超过20万,兵分六路。东吴投降时,总计有兵力23万。
第五,三个国家鼎盛时的兵力分析
魏、蜀、吴三国在兵力最盛时有多少军队呢?史书没有明确的记录,我们只能大概猜测。
魏国兵力最强。在寿春兵变时,10万大军叛乱后,魏政府仍然能调动26万大军镇压,同时在西线还要应对姜维的进攻。可以推测,叛乱前魏国的总兵力,不会少于40万,大约在45-50万之间。
吴国兵力次之。吴国灭亡时有23万人,最盛时应该有30万左右。
蜀国兵力最弱,灭亡时10万人,最盛时可能最多15万左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