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戏

自乾隆以来,扬州香火艺人一直保持巫而优、优而巫的双重身份,从室内祈神,到说唱故事,再发展到室外设坛、化妆演出,是一个向戏曲发展的缓慢过程。因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民众俗称“大开口”。清末民初,“大开口”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

扬州花鼓戏

扬州花鼓戏从歌舞演化为戏曲,约在乾隆时期具备雏形。因用丝弦伴奏,唱腔比较细腻,故俗称“小开口”。晚清时,扬州花鼓戏与扬州清曲相结合,发展为维扬文戏。在扬剧发展史上,扬州花鼓戏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继扬州乱弹之后,扬州地方戏得以再度兴起的一块坚实的奠基石。

民国初,维扬文戏与维扬大班合流,形成维扬戏。“维扬文戏”和“维扬大班”各具艺术特色。“维扬文戏”曲调优美、表演细腻,但剧目贫乏;“维扬大班”高亢质朴、豪放动人,且剧目丰富。虽然各有不同的成长过程与特点,但语言是相同的,都讲扬州话,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二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慢慢融合在一起,内容与形式日臻完美。

经典扬剧《百岁挂帅》

扬剧《白蛇传》

1935年,维扬文戏和维扬大班终于正式合并,称为"维扬戏",扬剧从此产生了。1931年,扬州香火戏和花鼓戏艺人在上海聚宝楼共同演出了剧目《十美图》,是“扬剧”的前身——“扬州戏”亦名“维扬戏”形成的一个时代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戏”正式定名为扬剧。

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是扬剧艺术日臻发展与走向成熟的时期。首先,艺人们进一步向京剧学习了武打技巧,身段动作、服装头饰、脸谱化装,还借鉴了越剧、淮剧及话剧等表演手段,丰富了艺术表现力,角色行当也进行了细致划分。其次,形成了各行当艺术流派。并且,艺人们还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对音乐唱腔进行改革和创新。

金运贵,原名刘秀卿,扬剧“金派”创始人。因擅演《珍珠塔》,有"活文卿"之称,她创造的自由调和金派表演风格,在扬剧界有很大的影响。

扬剧剧目丰富,其中传统戏有《玉蜻蜓》、《珍珠塔》、《白蛇传》、《狸猫换太子》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的扬剧事业蓬勃发展,后期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剧目有《鸿雁传书》、《上金山》、《恩仇记》、《百岁挂帅》(已摄制成影片)、《夺印》、《黄浦江激流》、《皮九辣子》、《史可法》、《十把穿金扇》、《真假二十四小时》等,都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金运贵、高秀英、华素琴等表演艺术家在20世纪40年代起分别开创了各自富有鲜明特色的声腔流派。百年扬剧拥有一批有建树有影响的演员,老一辈的有藏雪梅、葛锦华、潘喜云、崔东昇、高秀英、金运贵、王秀兰、华素琴、石玉芳、周小培等,中年一辈的有李开敏、汪琴、姚恭林、姜俊峰等,青年一辈的有梅花奖得主徐秀芳、李政成等。李开敏、汪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一级演员、扬剧表演艺术家李开敏

改革开放后,扬剧有了新的发展,创作演出了众多的如《皮九辣子》、《血冤》、《王昭君》、《史可法》等的优秀剧目。如今,扬剧拥有了获得包括“梅花奖”、“金唱片奖”等的演员,拥有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一批优秀编剧,以及许多获得如“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大奖的剧目,扬剧演员还代表国家文艺团体出国演出。

扬剧是扬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扬州地方由古至今多方面历史文化信息。思想内涵丰富,文化积淀深厚,能表达出扬州人民的情感、愿望、生活态度及审美趣味。具有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研究价值,在中国地方戏曲中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研究中国地方戏曲史有着很好的实证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