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過:1u血是多少?輸血量怎麼算?

上次去醫院探望住院的朋友,不經意間聽到護理師跟家屬解釋說:「目前患者狀況穩定,不過血紅素比較低,我們準備再輸一單位血,您放心喔!」當下我腦中馬上浮現一個大大的問號:到底「1u血」是多少啊?是不是就像我們去飲料店買飲料,一杯就是一個單位?還是像量米一樣,一碗就是一個單位呢?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對這個醫學上的專有名詞其實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吧!

內容目錄

Toggle你可能想過:1u血是多少?輸血量怎麼算?深入剖析:血液單位百百種,究竟差在哪?全血 (Whole Blood):最原始的生命禮物成分血 (Component Blood):精準治療的基石從捐血中心到病患:一單位血的奇幻旅程捐血者的角度:慷慨奉獻的開始捐血中心的處理:將全血化為良藥醫療院所的應用:生命線的最後一哩路專業醫師怎麼看?輸血的判斷標準與風險評估什麼情況下,醫師會考慮輸血?輸血並非全然無風險:醫師的考量透視表格:不同血液成分與其「1u」的特性你可能也想知道:關於血液單位與輸血的常見問答為什麼捐血有250cc和500cc兩種?這跟「1u血」有什麼關係?輸血一定要輸同血型的嗎?緊急狀況怎麼辦?輸血會不會感染疾病?嬰兒或小朋友輸血的單位量會不一樣嗎?輸血反應有哪些?該怎麼辦?我可以指定輸誰的血嗎?我的個人觀點與呼籲:珍惜每一單位血液,成為生命的連結

其實,「1u血」這個說法在醫療院所裡可是非常常見的喔!它代表的是「一個單位」的血液。那麼,究竟一個單位是多少呢?簡潔明瞭的答案是:1u血(一個單位血液)通常指的是約200到250毫升的血液成分。不過,這個「單位」的實際容量會因為血液的種類而有所不同喔!

舉例來說,如果是捐血中心採集下來的「全血」,一個單位通常是250毫升;但若經過分離處理,變成「紅血球濃厚液」,一個單位大約是200到250毫升;而「血小板濃厚液」則可能達到250到300毫升(特別是單一捐血人分離出來的血小板)。所以啊,雖然統稱「1u血」,但背後代表的學問可深了呢!

深入剖析:血液單位百百種,究竟差在哪?

談到「1u血是多少」,我們就得先來好好認識一下血液家族裡面的不同成員囉!在台灣的捐血中心,捐血人捐出來的血液,除了少部分直接輸注的「全血」之外,大部分都會經過精密的處理,分離成各種不同的「成分血」。這些成分血各有各的用途,而且它們的「1u」所代表的容量和功效也都不一樣喔!

全血 (Whole Blood):最原始的生命禮物

最早期的輸血,就是直接將捐血人的全血輸給受血者。所謂的「全血」,顧名思義就是包含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和血漿等所有成分的血液。在台灣,當您去捐血時,常常會看到可以選擇捐「250cc」或「500cc」對吧?這250cc其實就等於一個單位的全血,而500cc就是兩個單位囉!

不過,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全血已經比較少直接用於輸血了。為什麼呢?因為病患通常只需要補充某種特定的血液成分,如果直接輸注全血,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血液成分過載,反而增加輸血反應的風險。所以,大部分的全血在捐血中心會被進一步加工處理,分離成以下這些「成分血」來使用。

成分血 (Component Blood):精準治療的基石

成分血的出現,可以說是輸血醫學的一大里程碑!它讓醫師能夠更精準地針對病患的個別需求進行治療,減少不必要的負擔。以下我們就來看看幾種主要的成分血,以及它們「1u」的具體內容吧!

紅血球濃厚液 (Red Blood Cells Concentrate):改善貧血,增添氧氣

當病患因為失血、慢性疾病、骨髓功能異常等原因導致貧血,血紅素過低時,最需要補充的就是紅血球了!紅血球負責將氧氣輸送到全身的細胞,所以一旦不足,病患就會感到疲倦、呼吸急促,甚至影響器官功能。這時候,醫師就會開立「紅血球濃厚液」。

1u大約容量: 紅血球濃厚液一個單位大約是200到250毫升,但其中紅血球的體積佔比(也就是血比容,Hct或PCV)會比較高,通常在50%到70%之間。這表示每一滴血中,紅血球的濃度是很高的,能有效提升病患的血紅素和攜氧能力。

主要用途: 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尤其是急性大量失血、慢性貧血導致心肺功能受損、手術前預防性輸血等。

準備方式: 從全血中分離出血漿和血小板後,再加入保存液(如SAGM)製成。有些還會經過「濾白血球」處理,降低輸血反應的機率。

保存: 需儲存在2-6°C的冰箱中,保存期限通常是35天或42天,視保存液種類而定。

我的經驗是,有次探望一位開刀的長輩,護理師說她失血較多,需要輸血補充。我當時看著那袋紅色的血袋,心裡想著,這小小的200多毫升,對一個病患來說,可能就是從虛弱無力到漸漸恢復活力的關鍵,真的很神奇欸!

血小板濃厚液 (Platelet Concentrate):止血的急先鋒

血小板是我們血液中的「止血部隊」,當血管受損時,它們會迅速聚集形成血栓,阻止血液流失。如果血小板數量太少(血小板低下)或功能不佳,病患就容易出現瘀青、流鼻血、牙齦出血,甚至內臟出血的危險。這時,醫師會處方「血小板濃厚液」。

血小板濃厚液又可以分成兩種主要形式:

隨機血小板 (Random Donor Platelets, RDPs)

1u大約容量: 這是將多個(通常是6-8個)全血捐血者的血小板合併在一起,經過濃縮製成的。因此,一袋隨機血小板的容量大約在200-300毫升之間。

特色: 因為來自多個捐血人,可能增加抗體反應的風險。

單一捐血人血小板 (Apheresis Platelets):更有效率的選擇

1u大約容量: 這類血小板是透過「分離術」直接從一位捐血人身上採集獲得的,容量大約在250到300毫升。一個單一捐血人血小板的單位量,就相當於好幾袋隨機血小板的效力喔!

主要用途: 治療或預防血小板低下引起的出血,特別是癌症化療、骨髓移植或嚴重感染的病患。

準備方式: 透過血球分離機,只採集血小板,其他血液成分(如紅血球、血漿)會立即回輸給捐血人。

保存: 血小板非常嬌貴,需要儲存在20-24°C的恆溫箱中,而且還要持續震盪,以避免血小板凝集或失去活性。保存期限也比較短,通常只有5天。

我聽過捐血中心的朋友說,捐分離術血小板的過程比較久,大概需要一兩個小時,但因為對病患來說更安全有效,所以他們很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眾定期捐贈呢!

新鮮冷凍血漿 (Fresh Frozen Plasma, FFP):凝血因子的寶庫

血漿是血液中淡黃色的液體部分,富含蛋白質、凝血因子、抗體等。當病患有凝血功能異常,像是肝功能衰竭、嚴重感染導致瀰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或服用抗凝劑過量時,就需要補充血漿中的凝血因子來幫助止血。

1u大約容量: 一個單位的新鮮冷凍血漿大約是200到250毫升。

主要用途: 補充凝血因子、治療凝血功能障礙、逆轉抗凝劑效果。

準備方式: 在捐血後8小時內,將全血中的血漿分離出來,並迅速冷凍至-18°C以下。這樣才能完整保存血漿中的凝血因子活性。

保存: 需在-18°C以下的低溫環境中保存,保存期限可達1年。使用前需要解凍,而且一旦解凍就必須在一定時間內使用完畢。

冷凍沉澱品 (Cryoprecipitate):專治罕見凝血問題

冷凍沉澱品是從新鮮冷凍血漿中,進一步提煉出來的濃縮凝血因子製劑。它主要含有高濃度的纖維蛋白原 (Fibrinogen)、第八凝血因子 (Factor VIII)、第十三凝血因子 (Factor XIII) 和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等。

1u大約容量: 冷凍沉澱品一個單位通常非常小,大約只有10到20毫升。因為它非常濃縮,所以即使是小容量,也能提供足夠的凝血因子。臨床上通常會一次給予多個單位(例如10個單位或更多)的冷凍沉澱品,視病患需求而定。

主要用途: 主要用於治療纖維蛋白原低下、血友病A(第八凝血因子缺乏)或 von Willebrand disease 等,是比較專門的輸血產品。

準備方式: 將新鮮冷凍血漿在4°C下緩慢解凍,會產生白色沉澱物,將這些沉澱物分離出來再重新冷凍製成。

保存: 同樣需在-18°C以下的低溫環境中保存,保存期限可達1年。

從捐血中心到病患:一單位血的奇幻旅程

是不是覺得「1u血」的學問真的很大啊?每一袋血,從離開捐血人的血管開始,到最終進入受血者的體內,都經歷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旅程。這段旅程充滿了嚴謹的流程與無數人的努力,才能確保每一單位血液都能安全、有效地發揮它救人的使命。

捐血者的角度:慷慨奉獻的開始

這趟旅程,始於每一位熱血的捐血人。當我們走進捐血站,選擇捐「250cc」或「500cc」時,其實就是在捐獻一個或兩個單位的全血。這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卻有著一套嚴格的篩選流程,確保捐血人的健康,也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詳細問卷與健康評估: 捐血前需要填寫一份非常詳盡的健康問卷,詢問旅遊史、用藥史、疾病史等。護理師還會幫您量血壓、測體溫,並透過指尖採血檢測血紅素濃度。這些都是為了確保您當下的身體狀況適合捐血,同時也避免帶原潛在的感染風險。

溫暖的捐血過程: 躺上捐血椅,護理師會用專業的手法進行採血。整個過程大概10-15分鐘(全血),分離術血小板會久一點。過程中,護理師都會很親切地詢問您的感受,讓您保持放鬆。

捐血後的照護: 捐完血後,工作人員會提供點心和飲料,並提醒您稍作休息,補充水分,避免劇烈運動。

我記得我第一次去捐血的時候,其實心裡有點緊張,畢竟沒被這麼大針頭扎過嘛!但看到旁邊許多人臉上輕鬆的神情,還有護理師溫柔的指引,慢慢就放鬆下來了。捐完血的那一刻,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心裡暖暖的,那種「我可能幫助了一個人」的成就感,真的是金錢買不到的喔!

捐血中心的處理:將全血化為良藥

從捐血人身上採集到的全血,並不會直接輸給病患,而是會被送到捐血中心進行一系列精密的加工和檢驗。

成分分離: 全血運回捐血中心後,會立即被放入離心機高速旋轉。透過不同的轉速和時間,將紅血球、血漿和血小板這些不同密度的成分分開。這就是前面提到,將「1u全血」轉化為「1u紅血球濃厚液」、「1u血小板濃厚液」和「1u新鮮冷凍血漿」的關鍵步驟。

病原體篩檢: 這是最最重要的一環!每一袋血液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檢驗,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梅毒、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等病原體的篩檢。台灣的捐血中心在血液篩檢上做得非常嚴謹,是世界一流的水準,所以民眾可以對輸血的安全性非常有信心。

品質管控與儲存: 檢驗合格的血液成分會被貼上詳細的標籤,註明血型、採集日期、有效期限等資訊。然後,它們會被送往各自最適合的儲存環境:紅血球在冷藏庫、血小板在震盪恆溫箱、血漿和冷凍沉澱品則在超低溫冷凍庫。每個儲存環節都嚴格監控溫度,確保血液產品的品質與活性。

醫療院所的應用:生命線的最後一哩路

當醫院的病患需要輸血時,護理師會向血庫領取與病患血型相符的血液。但在輸注前,還有一連串嚴謹的步驟,確保萬無一失。

醫師開立醫囑: 醫師會根據病患的臨床狀況、檢驗報告(如血紅素值、血小板計數、凝血功能等)來判斷是否需要輸血,並開立輸血的醫囑,指定輸注何種成分血以及輸注的單位量。

血庫配對與準備: 血庫收到醫囑後,會從庫存中找出與病患血型相符的血液,並進行「交叉比對試驗」,確保捐血人與受血人的血液不會產生不良反應。這就像是婚前健康檢查,確認兩者「相合」才能結合喔!

護理師核對與輸注: 在輸血前,護理師會再次與醫師共同核對病患的身分、血袋上的資訊(姓名、血型、血袋號碼、有效期限等),確保「三讀五對」無誤。然後,會在輸血開始的前15分鐘,緩慢輸注,並密切觀察病患是否有輸血反應,之後再調整輸注速度。

這整個流程環環相扣,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馬虎。畢竟,輸血可是直接將別人的血液引入自己的身體,是件非常嚴肅且具風險的醫療行為,嚴謹把關是絕對必要的!

專業醫師怎麼看?輸血的判斷標準與風險評估

你可能會覺得,既然有血庫可以領血,那是不是血紅素低一點、血小板少一點就直接輸血就好啦?嘿,事情可沒那麼簡單喔!對醫師來說,輸血並非萬靈丹,而是一種權衡利弊後的治療選擇。他們在開立輸血醫囑時,需要考量非常多層面的因素,並且隨時監測病患的狀況。

什麼情況下,醫師會考慮輸血?

輸血有其明確的適應症,醫師會根據「台灣輸血學會」及各大醫院的臨床指引來判斷。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判斷標準:

紅血球濃厚液:

血紅素閾值: 最常見的參考標準,通常在病患血紅素低於7 g/dL時,會考慮輸血。但對於有心臟病、腦中風風險、年長或有症狀的病患,可能在血紅素8-9 g/dL時就需考慮。這不只看數字,還要看病患是否有頭暈、胸悶、呼吸喘等貧血症狀喔。

急性失血: 大量出血導致血容積快速下降,即使血紅素尚未明顯下降,也可能需要輸血來維持血壓和組織灌流。

血小板濃厚液:

血小板數量: 一般而言,當血小板計數低於10,000-20,000/μL時,為了預防自發性出血會考慮輸血。如果病患正在出血、需要進行侵入性手術或有骨髓功能不全等高風險因素,可能在更高血小板數值時(例如50,000/μL)就需輸血。

血小板功能異常: 即使血小板數量正常,但功能受損(如某些藥物影響),也可能需要輸血。

新鮮冷凍血漿:

凝血功能異常合併出血: 當病患有凝血時間延長(如PT/APTT異常)並伴隨出血,或即將進行高出血風險手術時。

肝功能衰竭: 肝臟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肝衰竭常導致凝血因子不足。

逆轉抗凝劑效果: 如需快速逆轉華法林 (Warfarin) 的抗凝血作用。

冷凍沉澱品:

纖維蛋白原低下: 當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過低,通常是小於100 mg/dL,且病患有出血傾向時。

輸血並非全然無風險:醫師的考量

輸血雖然能救命,但畢竟是將他人的血液輸入體內,仍有其潛在的風險,醫師在評估時會非常謹慎:

輸血反應 (Transfusion Reactions): 這是最常見的風險。從輕微的發燒、蕁麻疹,到嚴重的溶血反應、過敏性休克,甚至急性肺損傷 (TRALI)。雖然發生率不高,但醫療團隊都會嚴密監控。

感染風險: 儘管台灣的血液篩檢技術非常先進,大大降低了病毒(如B肝、C肝、HIV)和細菌感染的風險,但理論上仍無法完全排除。

體液過載 (Transfusion Associated Circulatory Overload, TACO): 特別是對於年長者、心腎功能不佳的病患,如果輸血速度太快或輸注量過多,可能導致體液負荷過重,引起心臟衰竭或肺水腫。

免疫調節效應: 輸血可能會對受血者的免疫系統產生影響,例如輸血相關的免疫抑制。

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TA-GVHD): 雖然極為罕見,但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併發症,通常發生在免疫功能嚴重受損的病患。

所以啊,醫師在決定是否輸血、輸多少「u血」的時候,都會綜合考量病患的年齡、體重、過去病史、目前的臨床症狀、實驗室數據,以及這些潛在的風險,仔細權衡利弊。畢竟,每一個病患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一套公式可以適用所有人,這就很考驗醫師的專業判斷與臨床經驗了!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台灣對於輸血的規範也是非常嚴謹的。在台灣,輸血作業受到嚴格的法規和標準操作程序所約束,確保血液產品從採集、處理、檢驗到輸注的每一個環節都符合最高標準。這些都是為了保障捐血者與受血者的安全,讓我們能更安心地接受這份生命的禮物。

透視表格:不同血液成分與其「1u」的特性

為了讓大家更一目瞭然地了解不同血液成分的「1u」究竟代表什麼,以及它們各自的特性,我特別整理了下面這個表格。看過之後,你對「1u血」的理解一定會更清晰的!

這是台灣常見的血液成分及其「1u」的特性概述:

血液成分

1u大約容量

主要用途

保存溫度

保存期限

備註

紅血球濃厚液

200-250 ml

改善貧血、增加攜氧量

2-6°C

35或42天

輸血前需ABO/Rh血型相符,通常會濾白血球

血小板濃厚液(單一捐血人)

250-300 ml

治療或預防出血 (血小板低下)

20-24°C (震盪)

5天

輸血前需ABO血型相符,需持續震盪維持活性

新鮮冷凍血漿

200-250 ml

補充凝血因子、逆轉抗凝劑效果

-18°C以下

1年

輸血前需ABO血型相符,解凍後需在時限內輸畢

冷凍沉澱品

10-20 ml (一袋)

補充纖維蛋白原、第八凝血因子

-18°C以下

1年

多用於治療特定凝血因子缺乏症,臨床常合併多袋使用

這個表格是不是很清楚呢?你可以看到,雖然都叫「1u」,但它們的容量、用途、保存條件都大不相同!這也再次說明了,輸血醫學是一門非常精確且專業的學問。

你可能也想知道:關於血液單位與輸血的常見問答

了解了「1u血是多少」以及各種血液成分的基礎知識後,我想大家可能還會有許多疑問。我特別整理了一些常見的問題,並盡力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回答,希望能幫大家解惑喔!

為什麼捐血有250cc和500cc兩種?這跟「1u血」有什麼關係?

這是一個很棒的問題!當您走進捐血站,捐血中心的護理人員會詢問您想捐「250cc」或「500cc」。這裡的250cc,其實就代表了一個標準單位的「全血」。如果您捐的是500cc,那就是兩個單位的全血囉!

這兩種捐血量主要是為了給捐血人更多的選擇,同時也能滿足不同的臨床需求。對於一般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捐獻250cc或500cc的全血,身體都能很快地恢復。當然,捐血前醫護人員會評估您的體重、血紅素等狀況,確保您適合捐獻。而這些捐出的全血,最終大部分都會送到捐血中心,經過專業處理,分離成前面我們提到過的紅血球濃厚液、血小板濃厚液和新鮮冷凍血漿等「成分血」。所以,無論您捐的是250cc還是500cc,都是將您的愛心化為好幾個「單位」的救命良藥,去幫助不同的病患喔!

輸血一定要輸同血型的嗎?緊急狀況怎麼辦?

是的,一般來說,輸血必須嚴格遵循ABO血型和Rh血型相符的原則。這是因為如果輸注了不相容的血型,受血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捐血人的紅血球,引發嚴重的溶血反應,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血型配對是輸血安全的首要原則,沒有任何妥協空間。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尤其是在十萬火急的緊急情況下!這時,如果沒有時間或條件進行詳細的血型配對,醫院會怎麼處理呢?通常,醫師會考慮使用O型Rh陰性血。為什麼是它呢?因為O型紅血球表面沒有A或B抗原,而Rh陰性也沒有Rh抗原,這使得它成為「萬用捐血人」的血型,可以輸給任何血型的受血者,引起排斥反應的機率最低。當然,這是在情況極其緊急,性命交關時的權宜之計,一旦有時間,還是會盡快確認血型並輸注同血型的血液喔。

輸血會不會感染疾病?

這個問題是許多人最關心的疑慮之一,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您,在台灣,透過輸血感染疾病的風險已經降到非常非常低了,幾乎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這主要歸功於台灣捐血中心嚴格到「滴水不漏」的篩檢流程。每一袋捐獻的血液,都必須經過多重、高靈敏度的檢測,包括:

B型肝炎病毒 (HBV)

C型肝炎病毒 (HCV)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HIV,愛滋病病毒)

梅毒

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 (HTLV)

以及近期為了更高的安全性,還增加了核酸擴大檢驗 (NAT),可以直接偵測病毒的基因,大大縮短了「空窗期」,讓病毒在潛伏期的偵測能力更強。

所以,您可以想像,每單位血液要通過這麼多關卡才能到達病患手上,安全性真的是非常高。雖然醫學上不能說百分之百沒有任何風險,但現在的輸血感染率已經是世界最低的水平之一了,遠低於其他許多常見的醫療風險。因此,如果醫師建議您輸血,請務必相信這是經過專業評估後,對您最有利的選擇。

嬰兒或小朋友輸血的單位量會不一樣嗎?

當然會不一樣喔!大人和嬰幼兒的體型、體重差異那麼大,血液總量也差很多,當然不能用同樣的標準來輸血。對於小小孩,特別是新生兒和嬰兒,他們的身體非常嬌弱,血液循環系統也還在發育中,所以輸血時需要更加精準和小心。

醫師在給嬰幼兒開立輸血醫囑時,通常會根據他們的體重、年齡、血紅素值、臨床症狀以及預期的治療效果,來計算精確的輸血量。這些輸血量往往是「小劑量」的,可能會將一個單位的成人血液產品,經過「分裝」或「稀釋」後再輸注。例如,一個單位250毫升的紅血球濃厚液,可能會分裝成多個20毫升或50毫升的小袋,依照需求慢慢輸給小病患。這樣做可以避免體液過載,減少對小小心臟的負擔,同時也能達到治療效果。

所以,對於小朋友的輸血,醫療團隊會採取更細膩、更客製化的方式來處理,確保每一滴血液都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同時將風險降到最低。

輸血反應有哪些?該怎麼辦?

輸血反應是輸血過程中,身體對外來血液產生的一系列不良反應。雖然前面提到輸血很安全,但這不代表完全沒有反應喔!醫護人員在輸血期間會持續密切觀察,就是為了及時發現並處理這些反應。輸血反應可以從輕微到嚴重,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類型:

常見的輕微輸血反應:

發燒: 這是最常見的反應之一,通常是「非溶血性發燒輸血反應」,可能由捐血人血液中的白血球殘留物引起。通常會發燒但不伴有其他嚴重症狀。

蕁麻疹/皮膚搔癢: 身體出現紅疹、發癢,可能是對血漿蛋白或某些過敏原的輕微過敏反應。

寒顫: 病患會感覺冷,身體不自主地顫抖。

較嚴重的輸血反應(雖然罕見,但需立即處理):

急性溶血反應: 最嚴重且危險的反應之一,通常是由ABO血型不相容引起。病患會出現發燒、寒顫、胸背痛、血壓下降、血紅素尿等症狀,若不即時處理恐危及生命。

過敏性休克: 極度嚴重的過敏反應,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喉頭水腫、血壓驟降、休克。

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 (TRALI): 輸血後幾個小時內出現呼吸窘迫、肺水腫,是一種免疫反應導致的肺部損傷。

細菌污染引發的敗血症: 極為罕見,但若血液在採集或儲存過程中受到細菌污染,輸注後可能導致病患嚴重感染。

如果發生輸血反應該怎麼辦?

當病患在輸血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護理師會立即停止輸血,維持靜脈管路暢通,並通知醫師。接著會根據症狀給予必要的處置,例如退燒、抗過敏藥物等。同時,血袋和病患的血液檢體會送回血庫進行複查,以釐清反應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麼輸血期間醫護人員會特別注意病患狀況的原因,千萬不要覺得他們過度緊張喔!

我可以指定輸誰的血嗎?

在台灣,原則上是不能指定輸誰的血的。 台灣的捐血制度是以「匿名、無償、自願」為原則,所有的血液都來自不特定的熱心捐血人,並經過捐血中心的嚴格篩檢和處理後,統一供應給全國各醫療院所。這樣做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好處:

確保公平性: 讓所有需要輸血的病患,無論背景如何,都能獲得安全的血液。

確保安全性: 來自不特定捐血人的血液,如果其中某位有潛在的疾病,經過多重篩檢比較容易被發現。如果是親友間的指定捐血,有時因為人情壓力,捐血人可能不會完全誠實回答健康狀況,反而增加了風險。

防止濫用: 避免血液買賣或不當利用。

不過,凡事都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例外情況,例如:

特殊血型: 如果病患是極為罕見的特殊血型,全國血庫都沒有庫存時,捐血中心可能會協助尋找相符的親友進行指定捐血。

自體輸血: 如果病患預期將進行大型手術,可以提前在身體狀況許可下,捐出自己的血液儲存起來,手術時再輸回給自己,這就叫做「自體輸血」。這是最安全的輸血方式,因為完全沒有異體血的風險。

除了這些特殊情況,一般病患都是輸注來自捐血中心的匿名血液喔!這是為了維護整個輸血體系的公平與安全。

我的個人觀點與呼籲:珍惜每一單位血液,成為生命的連結

寫到這裡,我相信大家對「1u血是多少」這個問題,以及背後龐大的輸血醫學知識,都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吧!從一個小小的「單位」出發,我們看到了血液如何從捐血人的慷慨奉獻,經過捐血中心的層層把關與精密處理,最終轉化為病患的救命希望。

對我來說,每一單位血液,都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容量數字,它更代表著一份愛心、一份連結、一個重生的機會。在醫院裡,我曾看過病患因為輸血而從瀕死邊緣被拉回來,重新燃起求生的意志;也看過家屬因為血液的及時供應,而放下焦慮的臉龐。這些畫面,總是讓我深深感受到血液的珍貴與不可取代。

儘管醫學科技不斷進步,人造血的研究也持續進行,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來自健康人體的捐血,仍然是醫療上最重要的血液來源。我們或許不是醫師,無法直接執行輸血救人;但我們卻可以成為捐血人,將自己的熱血化為生命最寶貴的禮物。

我衷心呼籲,如果您符合捐血資格,請務必考慮定期捐血。不論是250cc或500cc,您的每一單位血液,都可能成為另一個家庭的希望。讓我們一同支持台灣的捐血事業,讓這份生命的禮物能夠源源不絕,在關鍵時刻,為更多需要的人送去溫暖與奇蹟吧!畢竟,能夠參與這樣有意義的事情,也是一種幸福,不是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