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的军事家孙膑,他在齐国任军师。相传齐国士兵本来都穿草鞋、木鞋,行军作战极为不便,孙膑下令改穿皮制及布制的鞋。因此,他被制革、制鞋行业奉为祖师。

蒙恬,他是秦朝的大将,曾主持监修万里长城,曾改良过毛笔,故被尊奉为制笔业的祖师。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故民间纸槽作坊、纸业店铺均供奉“龙亭侯”朴像脾位,尊为祖师。

战国时医学家扁鹊创立望、闻、问、切“四诊”医术,后世即尊奉他为中医的祖师。扁鹊姓秦,名越人,河北任丘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倡导辨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为“医圣”。民间医业尊华佗为祖师,华佗名甫,字天化,沛国谯(今毫州市)人,曾创制麻沸散(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故被尊称为“外科鼻祖”。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被后世誉为“药王”。中草药制作及民间药铺药店则尊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祖师,著有《本草纲目》传世。

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世界上的地震仪之祖。虽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却超越了世界科技的发展约1800年。、

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素有“画绝”、“中国画祖”之称,中国传世名画《洛神赋图》便是出于他之手。

唐代著名的制琴制师雷威,伐松为琴,世称雷公琴。后人赞道: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前面提到“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因其入选中学课本,早已为社会公众所熟知。它讲的是,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技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庄子》里还有“惟手熟尔”堪称经典的“卖油翁”,还有被人称为“百工之首”的工倕,是尧舜时代的能工巧匠,他不用借助工具就能准确画出方和圆,干活的时候随心所欲,每次都会达到忘我的境界。

庄子于是感慨:“故其灵台一而不桎。”专注于一点,内心没有什么桎梏,因此灵感无穷。

“玉不琢,不成器”, 玩玉者都对明代的“子冈玉”有所知。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据史料记载,明代苏州的玉雕高手有贺四、王小溪等人,以陆子冈最为著名,虽区区工匠却“名闻朝野”,其玉雕技艺享称“吴中绝技”。

古人留给我们丰富的匠人文化遗产和文化精神,有先秦的墨子、公输班,还有《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和《百工图》。你在诗词中也可以看到,唐代诗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写到:“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大意是:写文章不因袭古人,而独自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我们常常用“独具匠心”一词来形容一件产品或作品的创造性、独特性,其制造者、设计者就是那个“匠”。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的出土文物,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似玉非玉而胜玉”,人们不禁感叹,“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当你徜徉和惊叹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时,一定会由衷地赞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谢肇淛的《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吴县木匠蒯祥,参与了北京故宫的营建。正统年间,蒯祥历官至工部左侍郎,食正二品俸,被皇上称为蒯鲁班。

蒯祥身后,留下一个北京老地名蒯侍郎胡同和一个江南最大的建筑群体香山帮(香山是蒯祥的故乡,在今苏州)。香山帮鼻祖蒯祥家族有5人先后入仕,香山帮匠人有9人入仕。这些成就,足以光耀中国的匠人历史。

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中国人评价人物有历史情怀,不仅盖棺定论,还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一个人是否成功,并不在他当多大官、聚敛多少钱财,而是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前段时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讲述了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故事,他们看似普通,却身怀“绝技”——修理陶瓷、绣品、书画、青铜器等等。

件件都是磨人的功夫,要经过大量的工序,少则几个月,多则超过一年。

此片的走红,引起了观众对于“匠心”的讨论。匠心,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依然是宁静的。在喧嚣中,他们固执地坚守着内心的宁静,凭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期待时间与技艺彼此成全,匠人如梅,匠心传世。

匠人,就是一群不忘初心的普通人。匠人是职业,也是态度,更是精神。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匠人做事,有板有眼,一丝不苟,求真唯美。把一份劳动角色做到如此,匠人,就不再只是称谓,而体现出一种特定的态度。态度,在经年累月的打磨之下,又会成为精神。

“一流的匠人,人品和技术同样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艺。这正是传统手工艺人的宝贵精神内核,也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以及世俗名利裹挟之下所缺乏的人生判断与价值定见。那隐藏的匠人之心便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更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所造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古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汉语成语“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当下,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发人们的热议。

现代中国要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然是强调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千年匠心看日本。日本的文化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国,而日本在学习我们的技艺之后深入地纵向发展,并不断创新,才有了今日闻名于世的技术和精神。

而德国的工业化也不过百来年的历史,所谓“百年匠心看德国”正源于此。

在1830年前,德国还只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前期也是假货盛行,1887年与英国签下了带有屈辱性的《商标法》,所有德国出口的商品必须印上“Made in Germany”的商标,以此区分优劣。从此,德国不断在技术上钻研以雪耻,才有了今天闻名世界的高品质成绩。

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匠人举足轻重。承载了国家,铸就了文明,承载着讲不完的故事。《墨子》说:“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元代宰相耶律楚材说:“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

《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从古至今,匠心精神,都应该是最美的精神。在当代,匠心不在局限于手工艺范畴,而是扩展到各个领域里的人追求专业和极致的心态。

匠人,各行各业,有科学家,有建筑设计师,有医学家,有服装设计师,有画家,也有美食家,无论外界如何嘈杂,她们都内心宁静地专注于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做到极致。他们,就在生活当中,他们是最值得尊重的人。

“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艺之能事。至其厚薄深浅,浓淡疏密,适与后世赏鉴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是岂工匠之所能办乎?盖技也而进乎道矣。”

很多人以为张岱是一位散文家,其实他出身于史学世家,几个祖辈都修过方志、史书。

入清后,张岱写了一部记传体的明史《石匮书》,其中的“妙艺列传”一部分,是为像陈老莲、李流芳这样的艺术家立传,并提出了“绝技论”。

张岱是这么解释的:“世人一技一艺,皆有登峰造极之理,至人必以全力注之,及其通神入化,必待天工,不必全藉人力。盖使人着力不得,不着力又不得,服之习之,使自得之,故曰‘游也’。”

所谓的“游”,其实就是中国艺术最终的精神归趋,也就是庄子说的逍遥游,是指自由自在、无入而不自得的状态。艺术创作太过着意与用力,没有心斋蒙养与性灵升华,必然就会陷于黏滞拘束,或流于甜俗熟滥,就没办法通神入化、回归于平淡天真。所以张岱才说绝技非全凭人为着力可得。

张岱的绝技论很合我的心意。张岱,是精于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末世公子,几乎精通晚明所有的艺术门类,堪称集富豪之家的穷奢极欲与文人雅士的精致讲究之大成。

张岱,祖上四代为官,高祖父张元汴是明隆庆五年的状元,也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家声显赫。

俗话说:三代看吃,四代看穿,五代看文。可见,会吃会穿会写文章的前提是要会投胎。我们喜欢张岱,他有趣、有品位、有幽默感,有大境界,若有他在,中国就不至于遍地崇洋媚外的“土豪”了。

若生在明清,嫁人就嫁张岱。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当下的时代,物欲横流,社会呼吁匠人精神,越呼吁什么,就越缺乏什么,同时也是一种渴求。

有事做的人是幸福的,内心宁静的人也是幸福的。努力做个好“匠人”,这是一条通往事业成功的路,也是一条通往内心宁静的路。这条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走好。

娱乐至死的时代,“匠人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力量,也是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在我们的生活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读完文章的各位都能够在浮躁的社会中,修炼一颗“匠心”,爱生活,爱工作,更用心。

如果你看到一双“巧手”,有着别人难以替代的技艺;

如果你发现一颗“匠心”,把对完美的追求注入每一项工作之中;

抑或,你本身就是一名“匠人”,用精雕细琢的坚守成就了精彩和卓越。

温馨提示

请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